廉政时评
让“海洋牧歌”越唱越响亮
近日,随着为期3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,海南、广东等沿海省份的渔船犁开碧波、驶向深蓝,开启新一轮“耕海”征程。
从休渔到开渔,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,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,是和谐共生的辩证法。我国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,广阔的海洋里蕴藏着巨大的食物资源潜力。如何让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,在端稳“海洋饭碗”上持续发力?近年来我国持续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,覆盖渤海、黄海、东海、南海四大海域,每年休渔时间3至4个半月,休渔渔船10余万艘,休渔渔民上百万人。在海洋生物产卵繁殖期、幼鱼生长期等关键生长阶段停止捕捞活动,不仅有利于保护重点产卵群体、补充群体数量,而且可持续促进海洋渔业资源恢复。
由靠海吃海到向海图强,由被动索取迈向主动塑造。伏季休渔,这个曾经让渔民担忧生计的“空窗期”,在政策引导、科技赋能和渔民自驱力的共同作用下,逐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。在休渔期间,有的渔民积极参与增殖放流,向大海回馈万千鱼苗;有的积极整修渔具,学习新型养殖技术;有的投身滨海旅游服务,昔日的渔船变身“海上观光巴士”“海钓体验平台”。从“被动等待”到“主动作为”,上岸有路、下海有技、转型有门,“休渔季”逐渐成为渔民积蓄能量、转换赛道、提升技能的“黄金期”。
让“追风赶海”转型为“智慧牧海”,“蓝色粮仓”的高质高效发展,同样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加持。近年来,我国结合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需要,广泛应用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,持续提升海洋渔业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。山东在青岛、烟台、日照等地布设深远海养殖渔场,建成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“国信1号”;广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,在珠海枕箱岛海域形成深远海养殖集聚区……大数据精确描绘鱼群洄游路线,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水温、盐度及溶解氧,人工智能预警病害风险,耕海牧渔的古老智慧遇见现代科技,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更加绿色、安全、放心的海产品。
从船靠港、网入库、人上岸,到帆竞发、棹劈波、鱼满舱,被精心呵护的海洋生态资源,逐步变为宝贵的“金山银山”。新征程上,要坚持人海和谐的绿色发展理念,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意识,将和谐共生理念一代代传承下去,让“海洋牧歌”越唱越响亮。(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奇)